打年糕-555电玩游戏平台

又到一年糕香时_关于年糕的作文700字

穿过外婆家门口的那条长巷子。左拐,走个两三步,那块热闹的地方便是每年重阳我必去的地方。

大大的白色蒸笼,经一双粗糙的大手掀开盖子,白色的蒸汽弥漫围绕在你身边,气散去后,便可以看见黑色的竹条编成的垫子,垫子上是含着水蒸汽的重阳糕。

白色的糕底上撒着蜜料,红枣,赤豆,芝麻,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糕面,色泽丰富,让人垂涎不已,底部用深绿色的香叶包着,凑近一闻,一股清新的花香夹杂着叶香扑面而来,轻轻撕开,淡黄色的底部悠悠地蔓延出好闻的桂香,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纵使我闭着眼睛,也可以循着香从外婆家摸索到这里。

重阳糕刚出炉时,最是好吃,热气腾腾的,在秋风萧瑟的秋天里,如一股暖流涌进喉口。有时,我愿站在旁边等上个15分钟,仅为了那一口刚出炉的,暖暖的味道。布着深红色豆沙的白色米糕,咬起来糯糊糊的,比黏黏的橡皮糖软,比腻歪歪的甜点清甜,比软塌塌的糯米团有嚼劲。在喉口旋转着掉入时,有一点儿还会调皮的蹭在你的牙齿上,我总是用舌头费力地把所有糕块扫入口中,不肯遗漏了半点,吞入嘴后,还要用舌头满足地舔一下还带有桂香的手指,真真地余味十足……

今年,又到了糕香遍街的时候,我定是不能省去那15块的。前一天晚上,我便买了回来。今年卖糕的是另一个老婆婆,但那满脸的笑容是一样的,三轮车上的蒸笼也是一样的,我用手偷偷撕了一小块,放入嘴里,软软糯糯,还带一点儿黏性,恩,味道也是一样的。第二天早晨,睡眼朦胧的我刚走出房间,便闻见了那股甜香,眼睛瞬间弹了开来,大半块重阳糕在桌上静等着我呢!我抓起筷子便是一大口,哇,幸福的简直想流泪,可是好像没有那么暖了,哎,终究蒸笼的味道与微波炉是不一样的呀!恐怕任何机器都烘不出蒸笼那股热腾腾的味道,那是暖的能钻入人心里的味道。

又到了一年糕香飘的时候,那带着大音量喇叭的三轮车,载着寒秋里最暖的暖物来了,把那还带着温度的香味洒进重阳里……

关于年糕的作文800字

大娘们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炮火,穿过战争的硝烟,走着走着,一颗残酷的子弹想打娘们射去,一位志愿军为大娘们挡了这颗子弹,他就是住在大娘家的伤员。这时,解决了食物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终于,我们打胜了这次阻击战。在朝鲜的一个火车站中,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在向志愿军同志门招手示意离别,许多人都哭泣着。

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我舍不得你啊!”“乖,松开手。我以后可以再来看你们的呀。”他安慰【www.yuerzhinan.com】着小金花。小姑娘抽抽哒哒下了车。

无独有偶,在另一节车厢内,一位老大娘拿着个包裹对另一位小伙子说:“一路走好啊!小兄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打糕,饿了就吃。爱吃就多吃点,吃完了我再给你邮过去几包;”说完,便忍不住伤心,也哭了起来。志愿军战士看见她老泪纵横的样子,忍住伤心说:“大娘,我走了,您多保重啊!”

一位拄着拐杖的大嫂,背上还背着孩子,孩子已经熟睡了。她也跟一位战士说着话:“志愿军同志,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们的关照。等着孩子长大了,我让她亲自去向你们道谢:”“大嫂,您看您又说客套话了吧?我们都是一家子,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再说了,怎么的也是你们照顾我啊。”

列车不顾人民的哭泣声,冷酷地鸣响了汽笛。列车就要开了!许多人抢着跟志愿军握手。可是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在人民的视线中了。

家乡风俗-记叙作文打年糕作文800字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每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响起,嘴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我老家,有这样一习俗,每到农历年底,街坊邻居们便聚集在一起——“打年糕”!

大家一般提前几日准备好打年糕的一切事宜,一口大石臼和一只大棒槌,这是打年糕的主要工具。各家各自准备用来做年糕的糯米和晚米,这是打年糕的主要材料。然后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商量在谁家打年糕,以及各家打年糕的顺序。一般十几户人家合在一起,一家年糕打完,再打下一户人家的年糕。到那时,被选中的“幸运儿”家里一定是热热闹闹,喜庆无比。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打年糕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一口大石臼摆放在厅堂正中央,旁边则是一根大棒槌。家家户户围坐在石臼旁边,此时的厨房早已是“雾气”缭绕,天空中飘散着粉糕白色的蒸汽,从中还能闻到糯米那浓郁的米香。待米粉蒸成米糕,将米糕倒入石臼,就开始击打年糕了。打年糕需两个人配合进行,其中一人坐在石臼旁,负责翻动石臼中的米糕,他一般是一位打年糕的“老师傅”,非常富有经验,另一人则站立在石臼前,挥动大棒槌,自上而下击打米糕。击打年糕可是一项体力活,棒槌本身就有20多斤,而米糕又非常具有粘性,因此每一次击打,都要消耗不少体力。因此好,一般会安排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上阵。每击打几下,“老师傅”就翻动一次米糕,然后再进行击打。直至米糕变的顺滑且富有弹性。

接下来,还会有另一位老师傅将米糕揉捏成一个巨大的圆形饼块,听大人们说,单个饼块的重量就超过了10公斤,我不觉呀然一惊,真是好大一个饼啊!

打年糕时,周围会聚拢很多人。其中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子,望着石臼中香气扑鼻的洁白的米糕,不禁垂涎三尺。坐在石臼旁的老师傅看着我们这些眼馋的孩子,会时不时地掐一把年糕花,塞到我们手里:“热乎着呢,蘸点糖,尝尝。”我蘸了点红糖,一口咬下去,年糕韧劲十足,又q又弹,再加上红糖的甜味,简直是绝配!

打年糕在我老家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往往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其中带有大家对新年的殷切期待,这份“年年登高”的喜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打糍粑啰-关于节日风俗的作文600字

“正月里,新春到,家家户户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烧开水,蒸糯米,拿起粑槌捣糯米。”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在汨罗,打糍粑是汨罗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临近春节,我便会随爸爸回汨罗。过了腊月二十五,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打糍粑,这已是延续多年的习俗。糍粑黏结,喻示着全家团结和谐;糍粑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糍粑成团,喻示着喜庆团圆。

“打糍粑啰,打糍粑啰!”到了这一天,爷爷一大早扯着嗓门在院里吆喝。姑姑和婶婶便将她们精挑细选洗好的白糯米抬到院中,糯米沥干,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蒸笼,待锅里的水烧开,再将米舀进蒸笼里,用旺火蒸煮一段时间。糯米快蒸熟时,用小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糯米熟透,香飘四里。每到这时,姐姐就带着我们围到了锅边,婶婶便会笑着将糯米小团粘点糖给我们先止止馋。

糯米趁热倒进院中的大石臼里。爸爸、姑父、叔叔一人一根木槌,围着石臼扬起木槌换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越快越好,如果时间久了,糯米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还要时不时将糯米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起来就咯嘴了。因此,打糍粑也是有技巧的。

糯米打好,姑姑和婶婶将一个个糍粑做得光滑、美观,再用清水泡着,隔天换水,都可以吃上个把月。

说到吃,那又是让我久久回味了。春节里,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盆甜酒煮糍粑。婶婶将糍粑切成小坨坨,和红枣一起放入煮开的甜酒水中,煮熟后,再将打好的鸡蛋冲进去,冒起一层蛋花,就可以出锅了。红枣的红,甜酒的白,鸡蛋的黄,组成了一碗色彩斑斓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这黏糊糊、滚烫烫的糍粑啊,不仅仅是美味,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和睦幸福!

龙图腾_描写各地民俗的作文500字

元代的著名诗人戴表元曾经在《观村中祷雨》中写过:“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

宁波奉化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布龙之乡,布龙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传说龙能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每逢佳节,或者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奉化布龙队就会活跃起来,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去年,全市40余支舞龙队在岳林广场举行了隆【yuerzhinan.com555电玩游戏平台指南】重的舞龙大会。这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布龙主要分为形、舞、曲三个部分,由开幕~高潮~尾声~结局全过程。随着锣鼓声“锵锵锵”,那条龙也跟着节奏,时而盘、滚、游,时而翻、跳、戏。舞者速度快,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落。舞动时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再加上热烈而奔放的锣鼓,只见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煞是蛟龙出海,令人屏息凝视,目不暇接。锣声渐渐变轻,龙也停了下来,慢慢地龙也缠绕起来。大家回过神来,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布龙不仅是我们的汉族民俗舞蹈,更是我们奉化人的传统和骄傲。奉化布龙曾经去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和中外人士表演,获得了周恩来等许多老一辈领导人的赞许。现在,奉化布龙已在全世界享有一定的名誉,在许多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能辜负老一辈人们的心愿,一定要把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让布龙走出国门,舞向世界。

打年糕_描写各地风俗的作文800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临近年关,村上每年都会打年糕,特别热闹,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

临近冬至,奶奶家到处洋溢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马上到打年糕的日子了!

到了冬至,寒风凛冽。我坐着车回到了奶奶家。奶奶早早地在门口等着,当然,来迎接我的不只奶奶一人,还有我儿时的宠物狗——咪儿。一进奶奶家的院子,便能一声瞥到那巨大的石臼和常年放在里头的那根粗大的木锤。

进了屋子,我异常兴奋,稍作休息,便和奶奶一起着手准备打年糕所需材料;先将清洗干净的糯米磨较细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加入水,边加水边搅拌,加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略微多些少些,都会影响年糕的口感。然后不停的揉,和和面是相差无己,待糯米粉变为黏乎乎的一团时,便可进入第三步。将和好的糯米粉团,整个放到锅里,下面添一点柴禾,倒一点水,盖上锅盖,用小火蒸着,五分钟打开一次锅盖,待水全部蒸干亦被糯米粉团吸尽,便是出锅之时。刚蒸好的糯米粉团比方才更黏,好奇的我忍不住用手捏了一点。不想它却调皮的黏在我手上,任凭我如何拔,它就是不下来。没办法,我只好把拉出来的长长的一条丝都挑下来,然后用水洗掉。

第四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便是“打”!把糯米粉团放到石臼里,便该爷爷上场了:举起大锤头,用力往糯米粉团上砸,一次又一次,砸了大约五十下,用奶奶将糯米粉团翻个身,然后爷爷接着砸,砸了大约三十次,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上前去,让爷爷让我打一次。爷爷笑着说:“好,让你打。要用力打呀!”我接过大木锤,举过头顶,大叫一声:“呵!”使尽全身之力,向石臼里的糯米粉团砸去,然后再举起,再砸下,举起,砸下,举起,砸下……重复了近二十次,直至我筋疲力尽。可惜这二十次中,有七八次都砸在了石臼上,没砸到糯米粉团。看来这打年糕,也是讲究技巧的。我把木锤还给爷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又过了好一会儿,打年糕的“壮举”总算是完成了!

我乘机拿了一小块,撒些糖,吃起来,味道还不错!美味!

打年糕,年年高!

作者:黄芮芮

指导老师:吴芳芳

打年糕-六年级日记作文1100字

今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