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总是拖延磨叽,反复催促都没用,4个方法提升孩子的时间观念-555电玩游戏平台

孩子总是磨磨唧唧,你告诉他还有五分钟就要迟到了,抓紧时间快点穿鞋出门,可是呢,孩子却在那不紧不慢地玩着玩具,你都急的火烧眉毛了,孩子跟没事人一样,时间,在孩子这里仿佛被放慢了速度。

为什么孩子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难道他们真的感受不到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么?

是的,孩子是真的感受不到。

时间是抽象的,孩子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实理解不了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不可逆性、相对性等特点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给幼儿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透视幼儿心理世界》

我们一般在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时候,指的都是幼儿园阶段(2-7岁)的孩子,因为这个阶段会牵扯到很多跟时间有关的事情,比如上学、吃饭、按时睡觉、上兴趣课等,和时间有关的亲子矛盾也是这个阶段产生的,比如早上大人急着上班,孩子半天出不了门这种情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识水平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直接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

对于所有人来说,时间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成人因为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大脑发育是完善的,还认识钟表,所以我们能轻松的推理出,现在出门走到地铁站需要多长时间,10分钟我们可以做完哪些事情。

而2-7岁的孩子基于大脑各区域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客观原因下,认知水平也是分阶段才能提高的,对于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必然是没有准确的感受的。

什么是时间?5分钟有多长?什么是快迟到了?什么是来不及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超出认知水平之外的概念。

我们不断去催促孩子遵守时间显然是无效的,那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还是那句话,先熟悉客观规律,再根据这个规律制定计划。

什么是时间知觉,孩子的时间知觉发展规律又是怎么样的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幼儿对时间的认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持续性(时距)

时间持续性是指一件事情存在的持续时间,比如看一集动画片需要20分钟,穿衣洗脸这些事情需要15分钟,过完一天需要24小时。

这些概念孩子是不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说,你再玩15分钟就上床睡觉,孩子虽然听到了,但是未必是听懂了,15分钟以后,你会看到他还在玩。

2、时间顺序性(时序)

孩子对时间的顺序性是不了解的,比如,我儿子最近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规划明天早上起来要吃什么早餐,本来应该是说明天早上吃麦片”,但他却说成今天早上起来吃麦片”,显然,他对昨天、今天、明天这个时间顺序是不理解的,但是他知道天”这个概念。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是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他们最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分钟、秒”这种更大或者更小的时间单位。

3、时间点知觉

时间点知觉是指对事件发生具体时间的知觉,比如早上7点起床,中午12点吃饭,这部分需要结合时间媒介来完成,比如学会看钟表。

4、时间媒介

前面说到时间是抽象的,我们感知时间是需要媒介来帮忙的,比如钟表,但我们不是天生就会看钟表的,孩子也是需要到6、7岁以后才能准确认识整点时间。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成人习以为常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的技能。

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是:

5-6岁前儿童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

7岁前的时间知觉开始发展

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到,5、6岁前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是很正常的表现,我们需要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感知时间,为时间知觉的培养打下基础。

帮助孩子感知时间,要变抽象为具象

如何帮助孩子感知时间呢?只要遵循一个准则就好: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变成孩子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亲身体验,孩子就能感知到时间是什么了。

1、用自然规律来表现时间

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是利用大自然的规律来感知时间,比如太阳的位置、光线、四季的变化,即便有了钟表,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客观规律来辨认时间,这个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

比如,早上”就是太阳升起来了,天空变亮了,路上车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家人都起床了,晚上”就是太阳落山了,天空变暗了,路灯亮了起来,大家都准备洗漱睡觉了。

冬天”就是很冷很冷的季节,我们要穿很厚的衣服,戴帽子围巾手套,还会下雪,夏天”就是很热很热的季节,我们要穿短袖短裤,阳光很刺眼,会出很多汗。

这些固定的、很典型的事件就能够将时间表现出来,当小朋友再看到这些景象的时候,就能分辨出现在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

2、让孩子观察和时间变化有关的事件

时间带来的是改变,万事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让孩子通过这些变化来观察时间,我们可以这么做:

在同一地方分不同的时间拍照片,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拍一张,然后并列放在一起,让孩子去观察,不同时间段这些地方的区别在哪里,这些变化也提醒着孩子,时间从这些地方停留过。

买不同时长的沙漏,比如1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将沙漏倒放,让孩子看着沙子一点点漏下去,这就是时间流逝的感觉,另外还可以观察到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沙漏沙子最先漏完,时间长的沙漏沙子最后漏完。

让孩子种花,从种子发芽到长出藤蔓、长出叶子、开花、花朵凋零、结种子这个过程中感受时间。

3、用具体事件来代替时间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事件来代替时间,比如什么时候睡觉?如果我们对一个2、3岁的孩子说8点准时睡觉是不准确的,可以改变为:洗完脚丫子以后我们就睡觉。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时间,孩子可以根据具体的事件来预判下一个事情是什么,就能避免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赶紧、快一点”这样的无效催促。

等到孩子3岁以后,我们就可以用沙漏来让孩子计时,比如收拾玩具的时候放一个15分钟的沙漏,玩具收拾完了沙漏也漏完了,那么孩子就能明白,原来我收拾玩具需要15分钟的时间,15分钟内我可以做那些事情。

4、给孩子创造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节奏

如果孩子每一天的生活安排都是杂乱无章的,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就会很混乱,时间观念肯定很薄弱,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外部环境,来内化孩子内心的秩序感,比如:

每天固定的睡前流程,洗脸刷牙洗脚、喝奶、看书, 每天都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进行的,这种规律就会内化在孩子心里,形成规律以后,到了差不多的时间点,孩子自然就会响应,不会有太多的反抗,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这是最基本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其生活和学习的安排一定都是有条理、有秩序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