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人工智能时代 | 为了分数严管学习?当心破坏孩子的内驱力-555电玩游戏平台

最近和朋友聊天,我们又说到了"要不要逼孩子"的话题。

他说,"爸妈从小对我严格管教,但凡考试不是第一名,我都要被骂。可是我这个人真的没有毅力,没人管就不想干。全靠爸妈管着,我才上了好大学,能够从事高科技领域的工作。"

这位朋友的困惑很有代表性:既然我从中受益,难道我不该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吗?

一方面,有很多声音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另一方面,是不管不成才的既有经验,这个矛盾的困局,到底怎么解?

说实话,这个局面比较复杂。这里面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动力从何而来,二是它是否适应未来。

(一)"没有毅力"的背后

表面看起来,因为没有毅力,所以孩子需要父母管着。上升到"没有毅力"这样的人格评价有失偏颇,更客观的讲,孩子是没有动力。而这个局面的成因,和父母的严格管教脱不开关系。

来看朋友这个案例。用他的话说,我那么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避免被打被骂。这是典型的恐惧驱动——因为害怕某件事,所以去努力。

但是恐惧驱动有个特点:一旦外在的恐惧事件消失了,那么内在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所以他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像原来那么投入了。

不仅如此,恐惧驱动还有个副作用,就是会剥夺孩子内心的力量感。

当孩子被父母责骂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非常痛苦,会觉得"我好失败,好糟糕......"

这样的低人格评价,会让孩子努力地想要对抗,以摆脱糟糕的自我感受。可与此同时,这样的自我认知已经深种在孩子的心里。被打骂长大的孩子,即便成绩好,对学习能力很自信,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充满自卑。

就像朋友所说的,"我一直想换个行业,可是我不敢。我想了很多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

被打骂长大的孩子,心中充满恐惧,一想到有失败的可能,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他所逃避的,不是现实的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之后即将面临的父母的打骂。童年的阴影,藏在他心中并没有离去……

或许你会说,"这是极端案例,我管得紧一点,逼孩子学习,却未必要打骂啊!"来看看心理学关于驱动力的研究吧。

(二)内驱力与奖惩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孩子的严格管教,通常可以归入两类方法——奖励和惩罚。父母温和提醒无效之后,常常紧接着会有唠叨、摆脸色、指责等,都可以归入惩罚这一类,它们都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感受。

那么,奖励和惩罚会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吗?

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他是美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积极性研究方面的权威。他有个很著名的实验,发现物质奖励会对一个人的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

实验[1]中有两组大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被要求完成有趣的立体积木拼图。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验都包含有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学生可以自由活动。

如果他们在自由活动时也主动玩拼图,那么说明他们对拼图本身有兴趣。德西用休息时主动玩拼图的时间长短,来衡量一个人对拼图感兴趣的程度。

在第一个阶段,两组都没有奖励。在第二个阶段,实验组的学生被告知,每完成一次拼图可以获得1美元奖励,而对照组依然没有奖励。到了第三个阶段,两个组又回到了没有奖励的状态,这时候变化就发生了。

引入奖励之后,实验组学生对拼图本身的兴趣就被破坏了。虽然他们在第二阶段的休息时间中玩拼图的时间增长了,但是在第三阶段的休息时间中玩拼图的时间减少了很多,甚至低于第一阶段的数据。

对于惩罚类的措施也是一样的。在奖惩措施面前,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简称内驱力)被破坏,转而被外部的奖惩措施所控制[1][2]。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不管孩子就不动,这是孩子缺乏内驱力的表现。

那么,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呢?管他有没有内驱力,我逼着他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

很遗憾,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决定了,用考上好大学这个结果为导向而逼孩子学习,无视孩子的内驱力,是很难行得通的。

(三)人工智能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

回到开头的问题:"既然我妈用逼的方式让我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安稳的工作,那为什么我不应该像我妈那样去对待孩子呢?"

要看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才行。

在父母的那个时代,一份工作可以做到老;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一份工作可以安稳多少年?再到孩子将来生活的人工智能时代,又是什么样子呢?

电脑围棋程序alphogo 从业余棋手的水平到击败世界第一的人类棋手,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前不久,《nature》上又刊登了人工智能程序alphastar的最新进展。在《星际争霸2》的欧洲服务器上9万名玩家中,alphastar排名进入前0.15%,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了99.8%的活跃玩家。

人工智能程序的发展到底会有多快,我们很难预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种类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能够一份工作做到老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人工智能时代,注定是终身学习的时代。

如果我们一味用奖惩等方式去管孩子,让外部刺激成为他的主导,孩子就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当外部刺激消失的时候,他要靠什么继续?当他人到中年需要换岗位的时候,年迈的父母还能继续管吗?

(四)关注孩子的内驱力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内驱力。

丹尼尔·平克(denail pink),是美国畅销书作家、记者、主持人。他在《驱动力》一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很多进展,也阐述了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内驱力——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内驱力所需的核心不是奖惩措施,而是自主、精通和目的[3]。

说实话,英文翻译过来的文字常常令人感到别扭。我们用大白话的方式,在家庭教育范畴内解释一下。

自主(autonomy):就是自我管理。比如,作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由孩子自己决定。创造这样的环境,可以满足孩子内在的掌控感。这是提高孩子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精通(mastery):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感觉。这是在满足孩子内在的成就感。

在这一点上,我们仍然要注重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给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注意帮助的界限。

这一点在我往期的文章中专门写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心理学:你帮助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

如果你拿不准,可以问问自己:

这件事做成了,孩子会觉得成功属于自己呢,还是属于爸爸妈妈呢?

目的(purpose):就是明白自己所做的事,属于哪张更大的蓝图。这是在满足孩子内在的价值感。除了兴趣之外,价值感是激活一个人内在积极性的又一个重要的途径。

就像德西在他的ted演讲中所强调的,你需要关注的不是如何激励孩子,而是如何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能发展出他自己的积极性[2]。

我们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否允许孩子自主管理,让他满足他的掌控感?是否允许孩子自由探索,让他获得自己的成就感?是否给孩子更宽广的视角,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1]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论), en.wikipedia.org

[2] "promoting motivation, health, and excellence", edward l. deci, ted演讲,2012年8月

[3]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