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几十万学费读国际学校,喝酒染发当学渣,送他去留学就能逆袭了?-555电玩游戏平台

很多家长,一养小孩就想来点创新。

什么教育冷门儿选什么,学校也是越新越好。这些项目有没有教育创新不知道,反正价格总在玩突破。

勇气满满地耕耘实验田,小孩直接扔给学校,升学才发现学啥啥不行,转轨又很困难,甚至连品格都成问题,几十万学费都填了坑。

01

有感而发,是因为最近听朋友讲了一个事儿。

一个家长有钱但读书不多,不大懂教育。当年急于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听周边朋友的推荐,把孩子送去了杭州一个创新学校,小学开始住校。

读到了初中,学校关掉了。家长只能去接小孩回老家,没想到就此开始一个四年不断换学校的过程。

因为之前读的创新学校,实行个性化教学,所以回原籍之后,公立教育接受困难,只能读私立学校。因为包容,管得不严。

但万万没想到,他还是成为了学校里著名的渣渣。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留黄色长发,逃学、抽烟喝酒还带坏同学,考试特别烂。学校天天叫家长,要求他退学,最后转了一家又一家。

妈妈被折磨的没办法,知道国内是肯定读不了大学了。要不然送去美国读书吧,混个学历回来。

学不好就花钱,教不好就送走,有不少家长教育小孩是这个思路。

妈妈开始找中介,问了一圈竟然没人敢接。大家只要一接触,就知道钱不好挣,小孩根本不配合。撇开学校申请结果,这样的底子,出了国能不能平平安安?读不读得完书都不好说。

中介没找到,学校又叫家长了。这次爸爸彻底把小孩带了回家。

这个小孩儿的人生,彻底见底了。

全家彻底绝望了。爷爷甚至气到放狠话说,你以后去捡破烂吧。

听到这里我也是一声叹息,教育没有回头路,不听,最后教不下去,就把小孩送进去电击治疗…踩踏连环坑。

本来这个小孩的故事大概率是没有未来的。但很幸运,亲妈还没放弃。

于是,他低谷的人生有了一丝转机。

因为妈妈找来一个做教育多年的专家,和这个小孩聊了聊天。

聊天的时候发现,这个让全家头疼的孩子,其实不全是缺点——抽烟喝酒带坏同学,他有爱好,喜欢做衣服。

虽然是个男生,但很早就开始学缝纫,没事就在家里车皮件,自己做皮饰。只是这个爱好明显和精英父母对他的期待相差太远。

他想要搞创作,想去工作。父母觉得你是不是搞笑?家里不缺钱,要你去工作?你的责任就是认真读书,不要做学校里的loser。

谈不拢,家庭关系就崩了。青春期的能量无处释放,只能在学校里整出各种幺蛾子。

专家跟妈妈建议说,还是让小孩考艺术类学校,去做衣服吧。

刚开始全家都很难接受,觉得一个男孩学裁缝,能有什么前途?以后能不能养活自己都难说啊。但是架不住专业人士摆事实讲道理,说你们看啊,现在世界上最顶级的时装设计师,都是男性,从chanel到lv…

这下爹妈就懂了,好像做衣服也挺不错。那就试试看?

于是,这个孩子开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摸索服装设计,从不会画图到做出自己的作品集…最后,居然申请到了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

你可能不知道这所学校有多牛。

它是纽约时尚之都的人才基地,著名时尚圈校友成堆:有为 lv 打响服装设计名号的marc jacobs,anna sui,alexander wang等等等等…

厉害了!这个被全世界放弃的小孩,逆袭了。

妈妈也很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儿子能读大学,更重要的是在儿子热爱的道路上,放下了和世界对抗,被同学接纳了,还组了一个乐队。

02

帮助小孩完成逆袭的专家,叫黄炜哲。他在过去十几年,一直帮助各种的家庭,解决小孩的教育与海外升学问题。

他说无论家庭问题多复杂,最重要是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帮助父母脱离战场;

第二件是给一个家庭正确的希望,这个孩子是有救的;

第三件才让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父母不一样,需要被尊重。

想要解决教育的问题,需要先补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读懂他们的世界:热爱什么,追求什么。

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家长根本不在意。他们通常更关注怎么申请到一所更好的美国学校?”最好一切都可以用钱解决。

尤其是成绩好的小孩,家长更急迫。总觉得奋斗了十几年,家庭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临门一脚了,但其实很多小孩心理并没有建设好,并不适合出国读书。

因为这个理由,在过去11年,黄老师劝退过不少准留学家庭。有些甚至是出发前喊的停。

有一个优秀的男生,全班成绩第一,高一托福就考了90分,还成立了自己的诗社,但读到高二,一切变了。

他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本来还是班上的演讲代表,突然之间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从一个模范生发展到甚至不愿去学校。书是没办法读了。

黄老师觉得他现在不适合出国,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世界。

于是,把他接到了北京,给他提了2个要求:每天去打篮球;每周跟心理医生沟通。其它的时间就是上托福课程备考,以及去美术馆看展。

对每个小孩来说,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比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更重要的事。

而没有在出国前想清楚的小孩就会很惨。之前我在美国,遇到过一个读高中的江浙男生。家里是做生意的,很有钱。但是父母没时间管小孩,就把他送到了美国。

结果在国外和品行不好的小孩混在一起,他妈担心他学坏,逃学跑去抽大麻,天天几个越洋电话打到美国追踪,搞得母子精疲力尽。

黄老师说,很多家庭在出国之前,90%都没有找到出国的理由,就稀里糊涂去了美国读书,这对小孩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很长的vacation而已。

所以,毕业了很多留学生选择读研,不是因为工作上对学历的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投入职场,不敢投入职场。

03

想要去国外读书,不单小孩要准备好,家长也要做准备。

首先,经济能力一定要足够。

黄老师之前遇到过卖房子送孩子去留学,他最终没让小孩走。

因为他们家就只有一套房,如果家长把那房卖了,就会一辈子把卖房这件事情的责任放在小孩身上。这一套房的压力太大了,他承担不起。

后来房子没有卖,小孩在国内读了大学。

第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什么叫正常的范围?就是把目标放在小孩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自立自主,能够快乐的过生活上。

如果你对这个孩子的期待,是将来能把留学的钱赚回来,或通过留学改变家庭命运,这已经是超过于正常的道理。

留学就是消费,真当成投资就别去了,美国大学不缺你一年三十万的学费。

最后一件事很重要,孩子要清楚他为什么要去读书?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高中毕业就应该继续读书。但问题是,这个年纪不只可以读书,你可以去打工、去旅行、去间隔年做义工。你人生充满了太多的选择,读书不是唯一的。

既然有无数可能,要怎么搞清楚,在这个年龄要做什么选择?

黄老师说,自己陪每一个孩子从30岁生日那天开始倒推。

第一个问题,30岁你希望是在哪里过?然后是,如果要满足这个愿望,你前面必须要做哪些事情?需不需要去读研?需要不需要读大学?

然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要努力读书,因为30岁的时候,想要过上那样的生活。

在美国读书,是在和全世界最优秀的人竞争。

很多仰视美国教育的家庭,都会觉得那里的教育很佛。但实际上那最多是70%的家庭。还有30%就是激烈的精英竞争。

硅谷那些妈妈跟纽约上东区的妈妈都不是吃素的。她们会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就为了让孩子进到好一点的学校。

在纽约,两天的写作课18,000块美金,有钱都进不去。素鸡比中国的中产更狠,吹拉弹唱、骑马射箭,甚至连中文都要懂。

04

想要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结果,就必须提前做准备。

初三毕业就要开始接触托福,把英语的能力摆在最前面,想方设法考到100分。还要看美剧、吃西餐,听美国的流行音乐,假装自己在美国,来适应未来文化跨越。

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所付出的时间、金钱才算没有白费。

因为留学不是单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是让一个小孩打开视野,有更多人生的选择。

黄老师创办光景新知做留学,也不是单纯帮家庭找好学校,而是希望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学校,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上,快乐地奔跑,努力地奔跑。

最后,黄老师还分享了留学选中介要避开的坑:

第一,选中介不要看最好的案例,要学会分析中间案例。毕竟机构公布的藤校生,比每年录取的藤校生还要多得多,就是个算法游戏。

其次,要选择顾问稳定的。因为一个留学服务可能会持续2-3年,中间频繁换顾问,对小孩不了解,会影响最后的申请结果。

像光景新知,在国外有团队,顾问的稳定性强。因为他们不必背井离乡,就可以有很高的收入,是轻易不会被挖到、换工作的。

最后是个性化。99%的机构是用流水线的方式在带学生的,但孩子申请是高一高二的,这两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所以选机构,要看它有没有办法贴近孩子的需求。

这其实很难做到的。因为这意味着,顾问老师要花掉更多时间,像对自己的小孩一样,去理解这些年轻人,并给他们平等和尊重,帮他们走出青春期的阴雨连绵。

效率不高,但黄老师带着光景新知坚持做这件事儿,执拗且坚定。

这让人想起一个故事:

每次涨潮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海星被冲上沙滩,有个小男孩会一只一只扔回大海。

成年人看见了说,沙滩有那么多海星,救得过来吗?你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小男孩认真地回答,对救回的每一只海星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