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52张正面管教工具卡实践|01"转移注意力&引导"-555电玩游戏平台

前言

正面管教如何用,看大皮小皮妈妈如何实践52张正面管教工具卡

很多父母向大皮小皮妈妈反馈了这样一件事:学习了正面管教,觉得正面管教挺不错的,但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如何使用,或用得不顺手。

大皮小皮妈妈请父母们稍安勿躁,学习一样新技能,想掌握它再到融会贯通到运用,还要运用熟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不妨可以学习着实践52张工具卡。

接下来大皮小皮妈妈将会和大家一一解读52张工具卡。

今天是第一张卡:转移注意力&引导

· 正 · 文 · 来 · 啦 ·

◆ ◆ ◆ ◆ ◆

小帮手大皮小皮

四岁两个月的大皮小皮现在特别的积极参与到家务事来,一看到大人要做什么事,就会迎上去说:"爸爸/妈妈,我来,我会"。然后不由分说就真的动手了,杠杠的行动派。

"我们是家里的小帮手"兄弟俩总是这样说。

"什么小帮手!"爸爸对大皮小皮的行为是哭笑不得,有时特别的气愤,但又特别的无奈。"不捣蛋就不错了,每天都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真是越帮越忙。"

最常听到爸爸对大皮小皮说的话就是:不要动了,不要过来,不用你们帮忙,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

妈妈却觉得孩子们的确很棒哦,首先要肯定的是孩子们有了独立的意识,愿意去尝试去学习,此外,他们一定是想着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了,那家里的事也需要他们帮忙,他们会把能帮上忙当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呢。所以不少时候,妈妈就放手让他们去做。

比如每天冲泡奶粉,爸爸是不允许他们自己用勺子勺奶粉出来的,他会觉得他们把奶粉撒出来浪费了。

妈妈的做法是:在一旁指导他们。

"拿稳勺子,轻轻勺出来,对,就是这样。"

"对准杯子,慢慢放进去,好,非常棒哦。"

现在的大皮小皮想喝奶粉的时候,自己就能冲好奶粉了。

再比如挤牙膏。

刚开始的时候,兄弟俩掌握不好力度,一挤就挤了很多。

爸爸心痛啊,照这样的速度,两天牙膏就没了,对他们积极挤牙膏的行为是禁止的。

好在妈妈坚持了,在一旁不断的指导,经过几天的时间,兄弟俩自己挤牙膏了,而且力度掌握得正好。后来连妈妈的牙膏也是他们帮忙挤了,然后就是娘仨一起刷牙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温馨。

四岁多的孩子愿意做很多事的,如果父母们愿意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多一些引导,多放点手,我们会发现他们能做的事还很多。

比如说让他们擀饺子皮,比如说让他们打发鸡蛋帮忙做蛋糕......

做蛋糕的那个晚上,爸爸刚进门,大皮小皮就兴冲冲的跑过去告诉爸爸他们会做蛋糕了,小皮还体贴的拿了一块蛋糕给爸爸尝尝:"爸爸,蛋糕好吃吗?"

当爸爸看到妈妈拍的照片和视频,看到小皮拿着电动打蛋器的第一反应是:天啊,这么危险的事你竟然让他们做!

妈妈只能吐吐舌头——妈妈肯定是做好了安全措施嘛,而且反复示范,又在一旁紧紧的盯着呢。

取代说"不要......"而是引导到"做......"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

在一岁多时,儿童进入"我来做"阶段。

这个阶段发展形成了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的能力。

到了两岁至六岁阶段,形成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开始发展探索世界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听不懂"不可以,不行"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做一些事情,这时大人却告诉他们"不,不要......",甚至还遭到大人的惩罚,这时他们是多么困惑。他会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潜意识的):我该遵守父母的规定吗?还是跟随我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探索世界去发展我的主动感和自主感?

所以,对四岁多的大皮小皮兄弟俩来说,联合起来抗议就是目前他们觉得最好的解决方式,爸爸说起来就是:"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是的,大皮小皮他们就是执着的一定要参与做一些事,比如自己洗手、洗碗,哪怕弄得一身水,被爸爸训责,他们很兴奋,根本不理爸爸;比如他们拿起笔,看什么都是画布,随处留下他们的大作,爸爸妈妈真是恨得咬咬牙,甚至爸爸都开打了,但他们都笑得特别的开心,我猜他们应该很有成就感吧。

我有时会问爸爸,大皮小皮知道不知道我们不喜欢他们做这些事呢?

爸爸的回答是: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就是要做。

孩子们可聪明呢,每天都盯着你看,他们能从你的表情、语气中知道你不希望他们做某些事情,甚至他们还了解假如自己真的做了这些事情,会让你非常愤怒,但他们就是要做,而且还要在做之前看你一眼,并且还会嘻嘻笑,让你哭笑不得。

很多的家务事,大皮小皮就是执着的一定要参与,有时会为你不给他们安排工作,不让他参与着急得哭了。有一次我发现小皮不在眼前晃,觉得奇怪,后来在一个角落看到他委屈的落泪,直到我分给他做一件事,他才破涕为笑,我甚至还读懂他的表情:就说嘛,我会的,我也能做好的,为什么就是不给我一个机会呢?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家长们特别注意。

家长们总是会认为当孩子遇到重大危险还无意识时就得打孩子让他记住。理由包括有生命危险,需要孩子立刻顺从等,通过打来引起孩子的注意等有效方法。家长们或许忘了,对一个幼儿来说,一个生气的、咆哮的、打人的父母要远比任何在繁杂的马路上玩耍吓人得多。

我总是会问这些父母:在你打了孩子告诉她要远离街道玩耍之后,你是否还会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独自在附近的繁忙街道上自由玩耍呢?回答总是:不会。他们知道,无论打与不打,孩子都不具备责任感的成熟度与判断力。

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不要"的字眼。这些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一是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的,你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家长用负面的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孩子不听话;

二是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建设性的意见,即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大家可以参考这张正面管教工具卡"转移注意力&引导"上的四个案例:

1.把孩子带离电视,引导说,"你可以玩积木。"

2.转移注意力,变成"挠痒痒怪兽。"

3.手拉手把孩子带到另一项活动。

4.给孩子一个计时器,让他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离开公园。

通过这四个基础案例,我们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每天做好记录,我相信坚持一个月会有惊人的发现。...

智慧的父母们支招

我用的最多的是转移注意力法。

每次宝宝哭闹,我都会很夸张的说,哎,宝贝,快看那是什么?!哎,宝贝,快看谁来啦?!等等自己首先装作被什么有趣或者好玩的事情吸引了去,然后让她一起参与进来。很快宝宝就稳定情绪,没那么哭闹了。

——mimi妈妈(女孩三岁)

通过正面管教的学习,我学会运用更多的是用正面的方式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有一次时间到了,孩子不肯离开公园,我就想起要转移孩子注意力,这时我在脑海里找到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我就说妈妈想回家给你讲《东方娃娃》,咱们快走吧”,这时孩子就很开心的离开了。

——乐乐妈妈(男孩五岁)

【 点评:家长运用的前提是知道什么事情对孩子有吸引力,并且还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走。如果他正兴致勃勃地观察一对蚂蚁如何把食物运回洞穴,那不妨等一会。因为这样的打断可能会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发展。】

对于注意力不容易被转移的孩子,不妨在成人的监护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家浩浩就对厨房特别感兴趣,看着火就很兴奋,差一点就要用手来摸了,吓得我们直吼他:不要摸。有时浩浩总是爬得高高的,妈妈特别的紧张。后来学习了正面管教,通过老师的课程,我们知道了,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是很难真正地理解:为什么火不能碰,火为什么会弄伤我? 爬高高有什么不好?妈妈那么紧张干吗呢?

以前我们的做法就是打。我们觉得打孩子一顿让他记住这些是危险的。老师的解释是,当你打他以后,他的理解也许是:厨房是个危险的地方,或者柜子让妈妈感到害怕。他可能并没有理解危险本身,反而把父母打自己的恐惧泛化到一些无害的事物上,这反而和我们让他长记性的初衷背道而驰。

现在运用工具卡,我们很坦然的告诉他火的秘密,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了, 他现在做得挺好的,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

——浩浩爸爸(男孩四岁)

【点评:我们并不是想让孩子害怕厨房,也不是想让他们害怕柜子,只是想让他们理解哪里有危险,想让他们自我保护,对不对?很可惜,指望三四岁的孩子自我保护是不现实的。无论打孩子多少次,你也不太可能让他们脱离你的监护独自待着。所以,对于四岁以下的孩子,记住3大法宝:监护、转移注意力和引导。】

后记

包括皮亚杰在内的研究者们很早以前就发现,孩子们没有能力以成年人的方式去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和利害关系,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常常缺乏必要的内在控制力,以至于无法控制她不经意间那不安分的小手,这就是为什么不要对一个孩子只进行单纯的说教或对他们实行惩罚性暂停的真正原因。事实上,直到孩子十岁多的时候,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解力,才能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和社会道德标准。

我们应该很欣喜的看到,这是孩子个性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了独立的一面,他们能做出关于他自己的决定:我能行,我可以尝试,哪怕是犯错误,我可以从中学习,我是被爱的,我是个好孩子......如果家长们试图通过内疚,惩罚,羞辱来让孩子学习,这将会使他形成一种沮丧感、内疚感和羞耻感,这种感觉在成年期后很难修复。

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正面管教里最重要的三个工具是:监督,转移,引导。告诉他们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给他们演示如何去触摸而不是说:"别碰"。在生命的前几年,你的职责是在不让你的恐惧抹杀孩子的勇气的前提下保证他们的安全。基于此,监管就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伴随着和善而坚定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