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设计师群里提了个问题,同样也问了业主朋友。
然而回答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孩子,更有一位女设计师总结说: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是家里的主角。”
可不是嘛,现在这个年纪,有些朋友已经生了孩子或是准备生或是备孕中,然后每次相约不是聊家长里短就是育儿经。
小孩好动,活动区域肯定不仅仅是儿童房,所以装修中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习惯、爱好、年龄等),怎么更好的设计亲子区。我目前还没小孩,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所以我找了些关于亲子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书籍。
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书非常多人推荐过,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为什么说一个各方面做得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则像一张白纸,父母怎么画,孩子就跟着怎么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书本分为七章:提高爱的质量、学习是轻松的事、品格教育、习惯培养、家长智慧、小事儿与大事情、教育误区。
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这是一本樊登老师推荐的书,核心是提出了情感引导的养育理念。
情感引导即帮助孩子认知、表达和处理自身的情绪,通过共情的方式来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继而培养孩子其他的社会技能。
这种养育方式的重点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作者坚信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各种层出不穷养育问题的根本。
三、《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著作,在为这本书写的推荐序中说到: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家原本就该是个柔软的、安详的包容之地。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些人想到家,就会感到莫名的压抑、忐忑和无力。
在这些人的家里,可能看不到充满爱的家本来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以爱之名、以为你好为初衷的要求、责备、抱怨甚至是争吵,又或者对你努力所做的一切视而不见和理所当然。
这本书最有感触的是什么?因为我们都有差不多的原生家庭。在家听到最多的不是鼓励,而是恨铁不成钢责备,隔壁的家的小孩永远是隔壁家的小孩。
而且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你就是叛逆!然后我们的头越来越低,越来越不自信。(这点是亲身经历,所以特别早些年,坚持要走设计这条路,很多亲戚都说我妈妈宠坏了我,我太叛逆了)
作者说,生命的最早期 ,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 ,且带着接纳与喜悦 ,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
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得很少 ,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 ,就易导致一个结果 :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 ,犹如晴天霹雳。 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 ,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
孩子生来是白璧无瑕的,他不会犯错误,所有的错误都来自父母的教导和教养。你要给他爱,给他关怀,给他自由的灵魂。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以上三本就是啊钟目前准备学习的书啦,希望我们一起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