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打掉儿子一颗牙:为什么明明是爱却面目可憎-555电玩游戏平台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1

不管对你做了什么

都是天经地义

最近看综艺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其中25岁北京创业青年唐向未跟妈妈聊天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儿子问妈妈:您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也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您发脾气一巴掌把我的牙打掉了,我哭着满地找牙,您也哭着坐到了地上。

妈妈摇摇头:不记得了。

儿子接着小心翼翼地笑着想让妈妈回忆一下,小时候对他做过的暴力事件,坦然道:我的童年真的过得很不开心,妈妈,您有没有觉得有对不起我的地方?

妈妈脸一沉:妈妈对儿子有对不起”的吗?对你严格一点还不是为了你好……

儿子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但仍然像引导孩子似的往下聊,隔着屏幕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他的心酸和落寞。

从小挣扎了那么多年,他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不再因为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一再怀疑自己是个不被爱,没有出息的人,却仍然无法动摇母亲固执的教育理念。

父母惯有的认知里,不管对孩子做什么都是为了ta好,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指责父母不对肯定就是大逆不道。

时至今日,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正在持续着这种深入骨子里的观念。


2

以爱之名

行伤害之实

蔡国庆在《你好爸爸》的节目访谈中含泪回忆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暴力言行,从来不问他需要什么,更没有对他有过慈爱,有的只是冷冰冰训斥的脸孔。

一个音调没练好,父亲会让他一直反复地练到凌晨,在床上迷瞪的父亲但凡听到一个不标准的地方,立马像头暴躁的狮子,用脚猛踹床沿。

整个童年,蔡国庆都是在高度的不安和痛苦中度过,他心里一直留有阴影,认为父亲完全没有必要让他成长于缺乏温情和关爱的环境下。

蔡国庆、朗朗、董卿等名人都有一段不愿回首的童年往事,光环的背后是父母超乎严格的教育,就算已经是功成名就,面对镜头谈起父母的暴力教育,每个人都哭得个孩子。

父母打着爱的名义,行使的伤害之实足以让他们用一辈子去治愈。

中国政法大学的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曾经对家长体罚子女的现象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2/3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曾经遭遇暴力教育。

体罚的形式以手打脚踹为主,占到88%。另有很多父母会使用棍棒、皮带、衣架等工具,实施暴力。

在这些打孩子的父母中,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这种教育方法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也难以抹灭的伤害,反倒以为已经尽了一个做父母的责任。


3

那伤到底有多重?

一辈子够不够治愈

打骂孩子到底对ta心里会造成多大的伤害?那些永远都不会随着外表伤口愈合而跟着结痂的伤口,你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

导致自我否定、自卑孤僻

有心理学家指出,经常处于暴力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人会不同程度出现自闭和自我否定。

读初二时,我的同桌琳非常胆小怕事,老师上课大声一点都会吓得她浑身颤抖。

每天下课铃声一响,她总是第一个抓起书包就往家里跑。

她要是晚回去一点,她妈就会拿扫帚打她,写字写不好也打,考试成绩不好还打,打和骂是她们母女俩唯一的沟通方式。

前些天同学餐会,有人说琳还没结婚,在乡村的邮政储蓄上班,从来不参加任何餐会,三十多岁的人还像个孩子一样跟谁说话都像害怕得要哭的样子。

她妈逢人就说女儿没出息,要不是她,恐怕连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找不到。

蒙台梭利曾经写过一句话: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打骂下的孩子在内心极其否定自己,很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如果没能及时疏导,这种伤害将会跟随一辈子。

永远生活在卑微、讨好的阴影里

diane dweller写过自传《妈妈、狂躁与我》,文中她回忆了自己从小生活在对妈妈的恐惧之中。

她的妈妈非常暴躁,会毫无理由地对她和姐姐发脾气,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少挨妈妈的打骂,diane dweller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无底线地去满足母亲所有的要求,可无论做得有多好,母亲总有理由数落她、挑剔她。

后来遇到了丈夫,她拼命对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满意,经常指责她、骂她没用。

她总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即使是丈夫的错,她宁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愿意离婚。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句颇为深刻的话:对于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在应该感觉爱的年纪,父母却让她们承受暴力,为了生存”而去拼命迁就和忍让,孩子自然感受不到被爱的温暖,就连做人最基本的自尊也没有。

模仿暴力、扭曲心理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电视剧《急症科医生》中,有个病例:一个八岁男孩因为虐待小猫,结果感染上了猫抓病。

妈妈带他去看病,每次医生问话,男孩要么不吱声,要么激烈地顶撞;妈妈的暴脾气马上就燃了起来,大声吼骂,还边骂边打。

看到这,医生建议这位妈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发现,男孩的暴力行为习惯,完全是模仿妈妈的。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他们所表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不要用暴力喂养出一个暴力的传承者。


4

孩子实在难教得很,

所以更要教

曾无数次听到过父母们哭诉,孩实在是太难教了,不打不骂更是无法无天。

陈鹤琴先生也感慨:小孩子实在是难教难养得很!但是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因为小孩子难以教养就不去教养他呢?

简单粗暴和教育多半是适得其反,父母教育孩子为之计深远,从下面几点出发,孩子其实不难教。

把握教育时机

陈鹤琴指出:孩子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孩子不同年龄将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这些关键的时期好好把握,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形成必定不会出什么差子。

孩子成长有三个叛逆期。

2-4岁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来表达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观意识;

7-9岁准大人期: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

12-17岁第三个叛逆期:青春期更不用说,对个体的独立、自由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面对这三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和宽容,不要简单粗暴想来个一刀切,那不但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做错的地方,反而心里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更加叛逆。

根据情况运用沟通技巧

孩子不听话时,适当采用奖励收买”的方式会有显著的效果。

在《爸爸回来了》中,吴尊带着孩子们吃早餐,吴尊全程都是用中文,孩子们却用英文。

当neinei问几点了时,吴尊让neinei自己看墙上的挂表。

neinei用英文说九点零二”,吴尊则强调说中文”。

neinei抗拒地摇了摇头,表示不要说中文。

吴尊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问道:nine是什么,等下我给你糖果。neinei一听糖果”两字瞬间清醒,九”字便脱口而出。

面对稍微懂事点的孩子,睿智的父母,会采用谈判”的方式。

心理学上提到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概念。

阳性惩罚是指:如果你做了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负面的东西。阴性惩罚是指:如果你做了什么,你就会失去什么正面的东西。

孩子要使坏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阴性惩罚的办法,让他们听话。

其实孩子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随时把控在我们的手里,你想要轻拿轻放还是大力地掷都随你,但后果肯定不一样,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对孩子付出耐性。

在爱的抱抱里感化

英国作家贝卡·帕特森,写过一个故事,让人倍感温馨:

一大早,弟弟就闯进了贝拉的房间,肆意地捣乱,招惹了还没有睡醒的贝拉;于是,贝拉大喊大叫”的一天就开启了。

吃饭穿鞋逛街,贝拉没有一个时刻是顺心的,整整一天,她都在喊叫,有时还会赖在地上,像极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婴儿。

晚上,妈妈来到了贝拉的房间,为她讲了一个专属晚安故事,还用一个温暖的怀抱,抚慰她的心。

妈妈亲吻了她的脸颊说:我知道,你今天特别烦心,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候,说不定你明天睡醒就快活起来了。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大多数父母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喻,多半会被打个半死。

而贝拉的妈妈却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用爱和理解去安抚,正因为妈妈在情感上无条件的接纳,让贝拉深深地感受到妈妈对她的爱和理解。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需要有人来接纳和理解,同样,我们的孩子,那个小小的人儿也一定有自己说不口的委屈和渴望。

放下那高抬的手,停止到嘴边的咒骂吧,不要让这些一时的痛快成为毁掉孩子一生的利刃。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