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爱的分寸感,结果却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产生伤害。
爱要有分寸感,不过度,孩子才会有分寸感,会自我控制,会更自觉。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自由度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
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
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等。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尊重感
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其实,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会自己默默承受。
爱孩子,不是说得多就能传递你的爱,而是离不开你对他心理的体贴,也就是不着急、不怒吼,尽量心平气和的看待和思考问题。
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家长可以假装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金钱观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
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
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巨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
但好的教育”到底是怎样定义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方式的差别。
唯一可以达成共识的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比如: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各位家长
你的教育方式是有效教育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