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胡适: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555电玩游戏平台

"

人人都说父母之恩大过天”,但是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新文化运动发起人的胡适,却说我们做父母的,也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糊里糊涂地就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算不得是有恩与他。”

所以,比养不教”更可怕的是,父母挟恩自重,无视孩子的自尊,抹杀孩子的独立性,以爱的名义圈禁孩子。



有一种歧视,叫小孩不需要面子”

昨天家庭聚会时,二婶又向亲戚们吐苦水:孩子越长越歪,不管她怎么打骂都掰不回来。

听着大家伙儿一边给她灌鸡汤,一边帮她出主意,我想起几年前发生的那件事。

也是家庭聚会上,七岁小堂弟和在同龄的小伙伴打闹时,不小心把大表姐的电脑给摔坏了。二婶看到自家孩子闯了祸,一把拉过被吓懵的儿子,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拔掉裤子,啪啪”就打了起来。

一边打一边骂,从这件事延伸到他从小就比不上别人,最后得出小孩子以后肯定废掉的结论。

这么几年过去了,再听到二婶的抱怨和哭诉,我真的一点都不觉意外。

胡适在《我的母亲》里说,因为自幼丧父,他是由母亲一手拉扯长大的,就算是现在,单亲母亲都不轻松,更别说是在那个年代里。

所以,母亲不得不退掉自己的温柔,兼职严父。但不管母亲管他多严,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

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哪怕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用不顾孩子尊严的方式惩罚,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明代吕坤《呻吟语》里也有一个著名的七不责”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

要在没有人的时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也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暴力,叫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一直强调,在教育中要尊重孩子,但是极少有父母能够真的做到。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答:身为子女,最讨厌父母什么行为?

最高赞的的回复是:试图以为了你好”,掌控子女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去年台湾的一部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这个电影中的第一单元,讲述了一个名为《妈妈的遥控器》的故事。

小伟妈妈在经历了婚姻破裂、工作危机后,她把儿子小伟当成自己唯一的希望。

但她突然发现,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为了参加毕业旅行,试图用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她,这让她觉得自己一败涂地。

她生气地质问儿子: 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妈妈不都是为了你好吗?你怎么就不听妈妈的话?”


然后,小伟就开始了重复生活,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事,刚开始他认为是自己出现了幻觉,直到妈妈说,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不修正,你的人生,就会一直重复这一天。”

原来,她拿到一个时间的遥控器,只要小伟有做得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选让时间倒流,直到小伟顺从她的意愿,改变自己的错误”为止。

为了脱离这种恐怖的重复生活,小伟妥协了。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妈妈的控制欲越来越强,小伟倒带重来的次数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小伟陷入了崩溃,数次尝试自杀。

但面对小伟的自杀,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却不以为然,当小伟绝望地问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时,她说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小伟妈妈很极端,但是想想,电影虽然做了艺术加工,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其实也不少见。

这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毫无顾忌地干涉孩子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孩子。

用弗洛姆的话来说,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有一种认知,叫我也无恩于你”

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中说:尊重就是,重视他人身为人的价值,并知道我们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

要想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就要先有一个认知:父母于孩子,并无恩情。

这句话出自胡适的短诗《我的儿子》,那是1919年,胡适的大儿子胡祖望出生,初为人父的胡适自然是很高兴的,但高兴之余,身为人父的压力也让他辗转反侧地思考,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

三思之下,他写下了这篇震惊这个教育界的短诗。

他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教你养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希望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不要胡祖望做自己的孝顺儿子,是因为他早年就知道,做一个孝顺儿子”有多难。


父亲早逝,母亲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独自将他抚养长大,正因为知晓母亲的付出和恩情,母亲成为胡适这一辈子最尊敬的女人。

他说,他若是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有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他都得感谢母亲。

但也正因这份恩情”,让身为新文化运动提倡者,极力呼吁婚恋自由的胡适,不得不顺从母亲的意愿,认了母亲当年订下的娃娃亲。

也因为自己的经历,他更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也因为父母恩情,失去自己自由的权利。

所以,他说,自己对孩子,并无恩情。你可以有反刍之心,但我绝无想要得到回报之意。

这份看似人情淡薄的背后,其实强调了他的教育理念:父母虽然生育了孩子,但孩子自有其人生,他是个拥有独立意识的人,不要因为养育了孩子,就觉得拥有控制他的一生的权利,以爱为名,将其圈禁。


正如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一诗中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

上一篇

下一篇